农技知识
三月份小麦、油菜田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2-03-10 浏览次数:4485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春季田间管理等工作已经开始。本月,我省自南向北,油菜先后抽苔开花,小麦开始拨节孕穗,午季夏收作物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温度的上升雨水增多、越冬农作物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田间阴蔽潮湿的环境,容易引发早春土传病虫害、气传病害的滋生蔓延,侵染为害。特别是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近年来,发生面积扩大、危害加重,给午季粮油增产丰收带来隐患。因此,在本月春季大田管理工作中,麦菜田除了做好土壤、肥水条件的改善外,还要根据在地作物生长发育动态,以病虫情报为指导,适期做好以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为主的药剂防治工作,打好春季病虫害防治第一仗,为实现午季粮油增产增收计划打好基础。现将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真菌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基部叶鞘和茎秆,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和白穗,影响有效穗数及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重病田减产20%-40%。随着机械化浅旋式耕种方式的普以及多年采取冬小麦和夏作物轮种、秸秆粗放式全量还田的耕作制度,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加上品种大多抗性不强,以及高肥水的栽培措施,这些因素导致小麦纹枯病在我省南北麦区发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淮北东部、沿淮及以南广大麦区,近年都呈偏重发生态势,已成为当地影响小麦增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1、田间症状表现:
小麦生长各个生育期均可受害,分别造成烂芽、黄苗、花杆烂茎、倒伏、枯白穗等多种症状。
烂芽:小麦种子播后发芽出苗期间,芽鞘受到侵染,生长受阻,不能将第一片真叶送达土壤表层出土,严重时直接在土壤中造成烂芽枯死,造成基本苗下降。
黄苗:小麦苗期植株基生第一叶、第二叶靠近土表上下的叶鞘受到病菌侵染后,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发病轻的植株不显症,发病重的由于水分和营养输送受阻,导致叶尖或整个叶片过早枯黄,造成小麦植株分蘖能力下降、次生根减少,生长缓慢。
花秆烂茎:春季小麦返青拨节后,病菌开始扩展蔓延,常在茎秆基部的春生倒数第一至第三叶叶鞘上产生大量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在小麦孕穗期多个病斑扩大联合呈云纹状或波浪形花斑,扒开植株可见下部形成大量“花秆”现象。部分能够成穗的大分蘖受害严重时,孕穗停止,逐渐烂茎死亡。
枯白穗:小麦抽穗后,植株下部除了花秆外,病菌开始向茎内扩展侵入基部茎节,剥开病部叶鞘,可见茎节上有椭圆形的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的“眼斑”。小麦灌浆乳熟期间,“眼斑”进一步扩大绕茎后,造成根部吸收的水份、养分向上输送受阻,小麦灌浆停止,田间显现大量的枯白穗。田间湿度大时,下部病叶叶鞘内侧可见黄褐色的菜籽状的菌核。
2、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原因:
(1)品种抗性普遍不强: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物主要为禾谷丝核菌,其次为立枯丝核菌。两者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小麦田的初侵染源。不同麦区病原物有不同的菌丝融合群(真菌种下或专化型下根据菌丝间是否可以发生融合,而建立的类群),对不同品种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正因为病原物复杂,目前尚无免疫或高抗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耐病性有一定差异。根据安农大等科研单位对安徽推广种植的40多个小麦品种抗性鉴定,中抗只占17.5%,感病品种占62.5%,高感品种占20%。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当前纹枯病重发的原因之一。
(2)耕作栽培因素对发病有利:小麦主产区单位面积复种指数较高,一般都采取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年年轮作的方式,加上粗放化的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种植方式,有利于土壤中菌源量的积累,土壤中存在的大量菌核为病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初侵染源。农户播种过早、密度偏大,氮素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均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3)气候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和秋季有升温趋势,有利于病菌延长冬前侵染机会。今年早春以来降雨频繁,大多数田块土壤湿度大,三月后气温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将加快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扩展蔓延。
3、小麦纹枯病药剂防治技术
麦纹枯病田间发生与危害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拨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一般在越冬前和拨节期出现两个发病高峰。由于生产上缺乏有效的免疫及高抗品种,当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结合春季叶茎喷淋的防治措施。
对冬前发病高峰,一般采用在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包衣来提前预防。如用:敌萎丹、立克秀、护身符、奥拜瑞、威播等种衣剂拌种包衣都具有很好防病效果。
对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般在3月中旬小麦拨节期前后,当麦田病株率达10%时,用三唑类、酰胺类杀菌剂或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复配剂进行茎叶喷雾控制。药剂可以选择:先正达的爱苗、或银山药业的极满稼(30%苯甲·丙环唑EC)亩用量20毫升,或日产化学的满穗(24%噻呋菌胺EC)20-30毫升,或浙江桐庐汇丰的阿特米(18%噻呋·嘧苷素SC)亩用量45毫升。兼治白粉病、条锈病可选用先正达的扬穗(18.7%丙环·嘧菌酯SE)亩用量30-60毫升,或巴斯夫的欧博(12.5%氟环唑SC)亩用量40-50毫升、尊保(23%醚菌·氟环唑SC)40毫升,或中化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SC)亩用量20毫升。对纹枯病的防治用水量要足,才能喷淋到下部,每亩对水量不少30公斤。为增强药液的扩散性、粘着性、渗透性,配药时可添加青岛日晟源的植物精油助剂“满牛”或“晟收。
对没有拌种的田块,或春后田间小麦纹枯病病株率大于10%的重病田块,喷药后7-10天要进行第二次喷药,根据病情连喷2—3次。
对有小麦蚜虫、红蜘蛛的田块防治时,可混用英威、特福力、安拓加联苯菊酯,或者用阿维·哒螨灵,阿维·螺螨酯等杀虫杀螨剂。
二、油菜菌核病
俗称白秆病、空秆病、麻秆病等。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受害最重,沿淮重茬田块往往发生也较重。近年来,此病在我省沿江及西南地区,连续偏重至大发生态势。一般田间自然发病率30%-40%,个别年份50%以上,造成产量损失2-3成,菜籽含油量下降5-10个百分点,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田间发病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被侵染发病,以花期发病最盛。侵染部位主要在叶片、茎秆、分枝等部位。叶片发病,开始于2月底到3月中旬,4月下旬后进入高峰。油菜落花后,茎秆开始发病,在角果发育到成熟期间,进入显症高峰。
叶片发病:常发生在植株中下部老的叶片上,受侵染部位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型病斑。典型症状是圆形病斑,黄褐色,有2-3层同心纹,外围有黄晕,干燥时破裂穿孔。
主茎(枝)发病:病斑呈椭圆形或棱形、长条形,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白色絮状物(菌丝)。当病斑扩大绕茎后,发病部位以上部分提早枯白死亡。发病主茎内、髓部常烂成空腔,内生许多黑色鼠粪状干硬状物(即菌核)。
2、病原菌与侵染循环:
该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以菌核越夏越冬,早春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1个或几个带柄的肉质、黄褐色的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紧密排列的子囊,每个子囊里有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弹出,释放到空气中,借气流到处传播。孢子落到叶片上,萌发产生菌丝和侵入丝,分泌水解酶和草酸,攻破油菜表皮的保护层和细胞壁,进入组织内吸收营养。造成受侵染部位的细胞和组织坏死,形成病斑。盛花期,大量的孢子落到花瓣上,随衰败的带菌花瓣落到叶片和茎、枝处,再接触传染,引起叶片、茎秆发病。因此,带菌的花瓣是引起茎枝发病的主要原因。侵入茎秆内的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相互纠结形成黑色坚硬的菌核,随病残体混入土中,度过不良的季节。
3、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
(1)三月上旬后气温回升快、加上今年早春阴雨天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当子囊盘萌发高峰期与油菜盛花期相吻合时,有利于流行。
(2)油菜越冬至早春阶段普遍遭受冻害,植株抗逆性下降,容易遭受病菌的侵染。3月上中旬油菜开花期油菜主产区常遇降雨,往往加重病情。
(3)免耕直播油菜面积大,田间密度大、分枝密,通风透光条件差,也为病害流行造成有利条件。
4、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方法:
重点做好三个关键环节,即:防治适期与次数,药剂的选择和施药器械。
(1)防治适期与次数:感病品种或预报为偏重以上发生的地区,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药一次。(盛花初期指:田间主茎开花株率95%,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盛花期指: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预报为中等发生的地区,在油菜盛花期施药防治一次。若遇阴雨天,根据情况再补施一次。
(2)药剂选择:考虑到病菌对多菌灵、咪鲜胺等已产生了抗性,可选用菌核净、腐霉利、啶酰菌胺、氟唑菌酰羟胺等成分的药剂。根据近年来,在巢湖、肥东等地油菜田的试验,用先正达的麦甜(20%氟唑菌酰羟胺SC)每亩用量50-70毫升,以及巴斯夫的凯泽(50%啶酰菌胺WG)亩用量40克,对油菜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96%,较常规药剂提高20个百分点。
(3)施药器械的选择:油菜田花期植株高大,分枝纵横交叉,人工下田喷药行走困难,田块小的可用背负式喷雾加长杆管喷药。种植面积大的农户可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飞防时可添加飞防助剂或用青岛日晟源公司生产的“晟收”(精油精油型亚磷酸钾,比重大、全水溶、防漂移)。
有蚜虫、潜叶蝇发生的田块,防油菜菌核病的同时,混用阿维菌素加高效氯氰菊酯,或者用阿维菌素加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吡蚜·呋虫胺。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春季田间管理等工作已经开始。本月,我省自南向北,油菜先后抽苔开花,小麦开始拨节孕穗,午季夏收作物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温度的上升雨水增多、越冬农作物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田间阴蔽潮湿的环境,容易引发早春土传病虫害、气传病害的滋生蔓延,侵染为害。特别是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近年来,发生面积扩大、危害加重,给午季粮油增产丰收带来隐患。因此,在本月春季大田管理工作中,麦菜田除了做好土壤、肥水条件的改善外,还要根据在地作物生长发育动态,以病虫情报为指导,适期做好以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为主的药剂防治工作,打好春季病虫害防治第一仗,为实现午季粮油增产增收计划打好基础。现将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真菌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基部叶鞘和茎秆,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和白穗,影响有效穗数及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重病田减产20%-40%。随着机械化浅旋式耕种方式的普以及多年采取冬小麦和夏作物轮种、秸秆粗放式全量还田的耕作制度,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加上品种大多抗性不强,以及高肥水的栽培措施,这些因素导致小麦纹枯病在我省南北麦区发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淮北东部、沿淮及以南广大麦区,近年都呈偏重发生态势,已成为当地影响小麦增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1、田间症状表现:
小麦生长各个生育期均可受害,分别造成烂芽、黄苗、花杆烂茎、倒伏、枯白穗等多种症状。
烂芽:小麦种子播后发芽出苗期间,芽鞘受到侵染,生长受阻,不能将第一片真叶送达土壤表层出土,严重时直接在土壤中造成烂芽枯死,造成基本苗下降。
黄苗:小麦苗期植株基生第一叶、第二叶靠近土表上下的叶鞘受到病菌侵染后,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发病轻的植株不显症,发病重的由于水分和营养输送受阻,导致叶尖或整个叶片过早枯黄,造成小麦植株分蘖能力下降、次生根减少,生长缓慢。
花秆烂茎:春季小麦返青拨节后,病菌开始扩展蔓延,常在茎秆基部的春生倒数第一至第三叶叶鞘上产生大量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在小麦孕穗期多个病斑扩大联合呈云纹状或波浪形花斑,扒开植株可见下部形成大量“花秆”现象。部分能够成穗的大分蘖受害严重时,孕穗停止,逐渐烂茎死亡。
枯白穗:小麦抽穗后,植株下部除了花秆外,病菌开始向茎内扩展侵入基部茎节,剥开病部叶鞘,可见茎节上有椭圆形的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的“眼斑”。小麦灌浆乳熟期间,“眼斑”进一步扩大绕茎后,造成根部吸收的水份、养分向上输送受阻,小麦灌浆停止,田间显现大量的枯白穗。田间湿度大时,下部病叶叶鞘内侧可见黄褐色的菜籽状的菌核。
2、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原因:
(1)品种抗性普遍不强: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物主要为禾谷丝核菌,其次为立枯丝核菌。两者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小麦田的初侵染源。不同麦区病原物有不同的菌丝融合群(真菌种下或专化型下根据菌丝间是否可以发生融合,而建立的类群),对不同品种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正因为病原物复杂,目前尚无免疫或高抗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耐病性有一定差异。根据安农大等科研单位对安徽推广种植的40多个小麦品种抗性鉴定,中抗只占17.5%,感病品种占62.5%,高感品种占20%。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当前纹枯病重发的原因之一。
(2)耕作栽培因素对发病有利:小麦主产区单位面积复种指数较高,一般都采取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年年轮作的方式,加上粗放化的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种植方式,有利于土壤中菌源量的积累,土壤中存在的大量菌核为病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初侵染源。农户播种过早、密度偏大,氮素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均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3)气候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和秋季有升温趋势,有利于病菌延长冬前侵染机会。今年早春以来降雨频繁,大多数田块土壤湿度大,三月后气温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将加快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扩展蔓延。
3、小麦纹枯病药剂防治技术
麦纹枯病田间发生与危害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拨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一般在越冬前和拨节期出现两个发病高峰。由于生产上缺乏有效的免疫及高抗品种,当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结合春季叶茎喷淋的防治措施。
对冬前发病高峰,一般采用在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包衣来提前预防。如用:敌萎丹、立克秀、护身符、奥拜瑞、威播等种衣剂拌种包衣都具有很好防病效果。
对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般在3月中旬小麦拨节期前后,当麦田病株率达10%时,用三唑类、酰胺类杀菌剂或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复配剂进行茎叶喷雾控制。药剂可以选择:先正达的爱苗、或银山药业的极满稼(30%苯甲·丙环唑EC)亩用量20毫升,或日产化学的满穗(24%噻呋菌胺EC)20-30毫升,或浙江桐庐汇丰的阿特米(18%噻呋·嘧苷素SC)亩用量45毫升。兼治白粉病、条锈病可选用先正达的扬穗(18.7%丙环·嘧菌酯SE)亩用量30-60毫升,或巴斯夫的欧博(12.5%氟环唑SC)亩用量40-50毫升、尊保(23%醚菌·氟环唑SC)40毫升,或中化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SC)亩用量20毫升。对纹枯病的防治用水量要足,才能喷淋到下部,每亩对水量不少30公斤。为增强药液的扩散性、粘着性、渗透性,配药时可添加青岛日晟源的植物精油助剂“满牛”或“晟收。
对没有拌种的田块,或春后田间小麦纹枯病病株率大于10%的重病田块,喷药后7-10天要进行第二次喷药,根据病情连喷2—3次。
对有小麦蚜虫、红蜘蛛的田块防治时,可混用英威、特福力、安拓加联苯菊酯,或者用阿维·哒螨灵,阿维·螺螨酯等杀虫杀螨剂。
二、油菜菌核病
俗称白秆病、空秆病、麻秆病等。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受害最重,沿淮重茬田块往往发生也较重。近年来,此病在我省沿江及西南地区,连续偏重至大发生态势。一般田间自然发病率30%-40%,个别年份50%以上,造成产量损失2-3成,菜籽含油量下降5-10个百分点,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田间发病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被侵染发病,以花期发病最盛。侵染部位主要在叶片、茎秆、分枝等部位。叶片发病,开始于2月底到3月中旬,4月下旬后进入高峰。油菜落花后,茎秆开始发病,在角果发育到成熟期间,进入显症高峰。
叶片发病:常发生在植株中下部老的叶片上,受侵染部位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型病斑。典型症状是圆形病斑,黄褐色,有2-3层同心纹,外围有黄晕,干燥时破裂穿孔。
主茎(枝)发病:病斑呈椭圆形或棱形、长条形,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白色絮状物(菌丝)。当病斑扩大绕茎后,发病部位以上部分提早枯白死亡。发病主茎内、髓部常烂成空腔,内生许多黑色鼠粪状干硬状物(即菌核)。
2、病原菌与侵染循环:
该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以菌核越夏越冬,早春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1个或几个带柄的肉质、黄褐色的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紧密排列的子囊,每个子囊里有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弹出,释放到空气中,借气流到处传播。孢子落到叶片上,萌发产生菌丝和侵入丝,分泌水解酶和草酸,攻破油菜表皮的保护层和细胞壁,进入组织内吸收营养。造成受侵染部位的细胞和组织坏死,形成病斑。盛花期,大量的孢子落到花瓣上,随衰败的带菌花瓣落到叶片和茎、枝处,再接触传染,引起叶片、茎秆发病。因此,带菌的花瓣是引起茎枝发病的主要原因。侵入茎秆内的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相互纠结形成黑色坚硬的菌核,随病残体混入土中,度过不良的季节。
3、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
(1)三月上旬后气温回升快、加上今年早春阴雨天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当子囊盘萌发高峰期与油菜盛花期相吻合时,有利于流行。
(2)油菜越冬至早春阶段普遍遭受冻害,植株抗逆性下降,容易遭受病菌的侵染。3月上中旬油菜开花期油菜主产区常遇降雨,往往加重病情。
(3)免耕直播油菜面积大,田间密度大、分枝密,通风透光条件差,也为病害流行造成有利条件。
4、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方法:
重点做好三个关键环节,即:防治适期与次数,药剂的选择和施药器械。
(1)防治适期与次数:感病品种或预报为偏重以上发生的地区,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药一次。(盛花初期指:田间主茎开花株率95%,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盛花期指: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预报为中等发生的地区,在油菜盛花期施药防治一次。若遇阴雨天,根据情况再补施一次。
(2)药剂选择:考虑到病菌对多菌灵、咪鲜胺等已产生了抗性,可选用菌核净、腐霉利、啶酰菌胺、氟唑菌酰羟胺等成分的药剂。根据近年来,在巢湖、肥东等地油菜田的试验,用先正达的麦甜(20%氟唑菌酰羟胺SC)每亩用量50-70毫升,以及巴斯夫的凯泽(50%啶酰菌胺WG)亩用量40克,对油菜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96%,较常规药剂提高20个百分点。
(3)施药器械的选择:油菜田花期植株高大,分枝纵横交叉,人工下田喷药行走困难,田块小的可用背负式喷雾加长杆管喷药。种植面积大的农户可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飞防时可添加飞防助剂或用青岛日晟源公司生产的“晟收”(精油精油型亚磷酸钾,比重大、全水溶、防漂移)。
有蚜虫、潜叶蝇发生的田块,防油菜菌核病的同时,混用阿维菌素加高效氯氰菊酯,或者用阿维菌素加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吡蚜·呋虫胺。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 上一篇: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技术要点
- 下一篇:冬季在地作物防寒抗冻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