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抓住要点,搞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发布日期:2024-04-02 浏览次数:319

四月份,小麦先后进入孕穗末、抽穗、扬花、灌浆、结实阶段,进入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此间,常遭遇多种生物灾害和气象灾害,如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气象灾害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对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

  一、突出重点,治主兼次,搞好生物灾害防控

(一)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生物灾害,不仅能造成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病粒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赤霉病的症状类型较多,除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外,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导致穗腐。开始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渍状浅褐色斑,后沿主穗轴扩展蔓延。小穗被侵染后,3-5天即可显症,湿度大时,小穗颖缝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空气干燥时,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造成“半病半健”现象;雨水多、湿度大、感病品种,常整穗发病。病穗的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秆腐也能引起白穗,常因病菌侵入穗下的茎节,使穗部失去水份供应而形成。

近年来,赤霉病在我省出现了大流行频度提高、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等趋势特点,同时,病菌对常规老药剂品种多菌灵等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据省植保总站分析研判, 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必须加强防治。

药剂防治赤霉病要把握以下四点:①选准药剂,用足药量。小麦赤霉病用药窗口期窄,常规药剂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偏重以上流行年要想稳、准、狠地防控该病,必须选用新型、高效、强势药剂。根据近年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应用表现,可以选用以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每亩用20%氟唑菌酰羟胺(麦甜)60-65ml+麦甜伴侣(25%丙环唑)40ml,或30%吡唑·戊唑醇(仓实、粒粒增)25-35ml40%戊唑·咪鲜胺(福满佳、赞米尔)25-40ml27%戊唑·噻霉酮(辉特邦)35-40ml36%咪鲜胺·噻霉酮(卡瑞达)25-35ml,另外,也可选用丙硫菌唑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烯·戊唑醇注意不同药剂交替轮换使用。②把握用药适期。最佳施药时间为抽穗扬花初期,即见花打药;③确保施药次数。赤霉病中等偏重流行年要保证两次用药,即抽穗扬花初期见花第一次用药后,间隔5-7天实施第二次防治。④选择先进适用药械,注意喷药质量。一是因地制宜采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作业标准,按照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2L3L、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m2.2m、飞行速度小于6m/s)要求,规范田间作业。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进行扫边防治。二是常规喷雾,亩对水量要达到30L;三是雾滴要细,并均匀喷于穗部;四是若施药后短期内遇雨,应于雨停后补防。

(二)小麦纹枯病

冬前发病株可带病越冬,且成为早春发病的重要侵染源之一。病情上升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植株,病株率骤增。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病害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不防治或防治不力的田块,常造成花秆烂茎,重发田块甚至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结实率低,籽粒瘪瘦,严重的形成“枯白穗”和小麦倒伏。要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重点搞好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方法:每亩用12.5%氟环唑(欧博、欧得)30-40ml18%嘧啶·核苷素(阿特米)40ml23%醚菌·氟环唑(尊保)40-50ml24%噻呋酰胺(稻康瑞)20-25ml43%戊唑醇(金菊)12ml30%苯甲·丙环唑(爱苗)15-20ml等,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次。每亩用水量不少于30kg,可趁露水施药,使药液到达植株中下部。

(三)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其症状通常描述为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1、条锈病。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近年流行频率提高。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初期夏孢子堆呈小长条状,鲜黄色,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走过的针脚一样。后期表皮破裂,呈现铁锈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黑褐色粉状孢子堆。

2、叶锈病。危害叶片。夏孢子堆只在叶片正面,圆形,较小,铁锈红色,排列不规则,表皮破裂不明显。后期叶背现椭圆形深褐色冬孢子堆。

3、秆锈病。近年发生较轻。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危害叶片和穗。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常连接成大斑,表皮易破裂。小麦近成熟时,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

小麦锈病的药剂防治方法:小麦孕穗期条锈始病期开始用药,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用2-3次。孕穗至抽穗期叶锈病叶率达5%时开始第一次用药。开花至乳熟期秆锈病秆率达5%时,在前期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用药基础上,适期用药,视病情,隔5-7天再防治一次。可亩用12.5%氟环唑(欧博、欧得)30-50ml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法砣)60-70ml43%戊唑醇12-15ml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

(四)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茎和穗子。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位叶受害重于上位叶。叶面生有一层白粉状霉,后期变为灰白色、灰褐色,其中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连结成片,上面长满霉层。白粉病常导致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在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实施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参照小麦锈病。

(五)蚜虫

小麦蚜虫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麦蚜刺吸麦株汁液,致使叶片变黄,生长缓慢,冬前不起苗,后期影响千粒重及产量。麦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无翅成、若蚜越冬。年后气温升高,小麦拔节,蚜量快速增长,小麦抽穗时,蚜量达高峰,且一直维持到5月上中旬。

危害我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三种蚜虫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不同,为害部位也有差异。

药剂防治方法:可亩用22%氟啶虫胺腈(特福力)10ml50%吡蚜酮(顶峰)10-15g70%吡虫啉 5g等,加水30kg稀释喷雾。

(六)麦蜘蛛

麦蜘蛛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两者均刺吸汁液危害,受害小麦叶片发黄、矮小,严重时整株干枯。

麦圆蜘蛛,年发生2-3代,以成螨和卵越冬。当日平均温度达4-8时,开始活动,卵渐孵化,危害盛期在冬前苗期、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气候干旱有利其发生。麦长腿蜘蛛,年发生3-4代,以卵和成螨越冬。当日平均温度达8℃时,成螨开始活动,卵渐孵化。4月中下旬为一代成螨盛期。

药剂防治方法:可亩用3%阿维菌素20-25ml,也可选用15%哒螨灵或阿维·哒螨灵等,加水稀释喷雾。

(七)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红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达10℃时,遇足够的水分,穿破休眠体成为活动幼虫上升至1-2寸表土层。当10厘米土温达15℃时,历时10天左右蛹期,羽化为成虫。小麦抽穗时,成虫大多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幼虫为害期约15-20天。

药剂防治方法:成虫盛期每10幅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进行防治。每亩用2.5%功喜(高效氯氟氰菊酯)40ml2.5%劲彪(高效氟氯氰菊酯)30-40ml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40ml,加水30kg于成虫盛期喷雾防治。

二、注意气象灾害的预防

孕穗期的小麦,组织内含水量提高,可溶性物浓度降低,抵抗低温的能力弱于营养生长期,尤其是处于四分体形成期的穗分化阶段,是小麦对低温冷害最敏感的时期,一般5℃以下的温度就可对其造成危害,此时我省正处于晚春的4月上、中旬,气温变化较大,常有冷空气入侵,一些不耐寒品种或长势弱抗逆能力差的田块,是受害的主要对象。

小麦进入孕穗期,若遇强度“倒春寒”,幼穗常遭到伤害,抽穗后表现为空颖、不完整穗或部分白穗,旗叶叶尖干枯,叶片发黄。这类情况多发生在4月上、中旬,如20184月上旬的倒春寒,就对正处于这个生育阶段的小麦产生了影响,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预防低温冷害,每亩选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以增强植株抗性。

如发生低温冷害或晚霜冻害,要抓紧补救。小麦自身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受冻后,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预防病虫害,保根护叶,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确保群体产量。对受害麦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亩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或五禾丰牌磷酸二氢钾100g,对水30kg进行叶面喷施,促使小麦快速恢复生长。

三、搞好肥水管理

去冬今春的不良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苗情差异较大,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对未施拔节肥或孕穗期上部叶片明显发黄的麦田,可结合小雨天气酌施氮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长势正常田块不宜追施氮肥。对抽穗后群体叶片发黄、叶尖发干的田块,每亩可选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或五禾丰牌磷酸二氢钾100g,对水喷施。

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大,若生理缺水,会加速根系衰老,易形成早衰。淮北麦区部分地块若遇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可适当补墒。江淮和沿江江南麦区若出现雨日多、雨量大,田间水分过饱和状况,要注意清沟沥水,做到沟沟相通,雨住田干,确保根系活力。

四、扎实开展“一喷三防”,综合防控后期灾害

 “一喷三防”是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间,通过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达到防病虫、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倒伏为害,获得优质、高产、高效为目的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见花打药),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兼治锈病、白粉病、穗蚜、吸浆虫等;药后5-7天第二次施药,以补治赤霉病和穗蚜为重点,预防早衰、干热风。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四月份,小麦先后进入孕穗末、抽穗、扬花、灌浆、结实阶段,进入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此间,常遭遇多种生物灾害和气象灾害,如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气象灾害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对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

  一、突出重点,治主兼次,搞好生物灾害防控

(一)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生物灾害,不仅能造成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病粒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赤霉病的症状类型较多,除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外,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导致穗腐。开始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渍状浅褐色斑,后沿主穗轴扩展蔓延。小穗被侵染后,3-5天即可显症,湿度大时,小穗颖缝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空气干燥时,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造成“半病半健”现象;雨水多、湿度大、感病品种,常整穗发病。病穗的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秆腐也能引起白穗,常因病菌侵入穗下的茎节,使穗部失去水份供应而形成。

近年来,赤霉病在我省出现了大流行频度提高、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等趋势特点,同时,病菌对常规老药剂品种多菌灵等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据省植保总站分析研判, 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必须加强防治。

药剂防治赤霉病要把握以下四点:①选准药剂,用足药量。小麦赤霉病用药窗口期窄,常规药剂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偏重以上流行年要想稳、准、狠地防控该病,必须选用新型、高效、强势药剂。根据近年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应用表现,可以选用以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每亩用20%氟唑菌酰羟胺(麦甜)60-65ml+麦甜伴侣(25%丙环唑)40ml,或30%吡唑·戊唑醇(仓实、粒粒增)25-35ml40%戊唑·咪鲜胺(福满佳、赞米尔)25-40ml27%戊唑·噻霉酮(辉特邦)35-40ml36%咪鲜胺·噻霉酮(卡瑞达)25-35ml,另外,也可选用丙硫菌唑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烯·戊唑醇注意不同药剂交替轮换使用。②把握用药适期。最佳施药时间为抽穗扬花初期,即见花打药;③确保施药次数。赤霉病中等偏重流行年要保证两次用药,即抽穗扬花初期见花第一次用药后,间隔5-7天实施第二次防治。④选择先进适用药械,注意喷药质量。一是因地制宜采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作业标准,按照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2L3L、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m2.2m、飞行速度小于6m/s)要求,规范田间作业。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进行扫边防治。二是常规喷雾,亩对水量要达到30L;三是雾滴要细,并均匀喷于穗部;四是若施药后短期内遇雨,应于雨停后补防。

(二)小麦纹枯病

冬前发病株可带病越冬,且成为早春发病的重要侵染源之一。病情上升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植株,病株率骤增。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病害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不防治或防治不力的田块,常造成花秆烂茎,重发田块甚至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结实率低,籽粒瘪瘦,严重的形成“枯白穗”和小麦倒伏。要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重点搞好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方法:每亩用12.5%氟环唑(欧博、欧得)30-40ml18%嘧啶·核苷素(阿特米)40ml23%醚菌·氟环唑(尊保)40-50ml24%噻呋酰胺(稻康瑞)20-25ml43%戊唑醇(金菊)12ml30%苯甲·丙环唑(爱苗)15-20ml等,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次。每亩用水量不少于30kg,可趁露水施药,使药液到达植株中下部。

(三)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其症状通常描述为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1、条锈病。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近年流行频率提高。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初期夏孢子堆呈小长条状,鲜黄色,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走过的针脚一样。后期表皮破裂,呈现铁锈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黑褐色粉状孢子堆。

2、叶锈病。危害叶片。夏孢子堆只在叶片正面,圆形,较小,铁锈红色,排列不规则,表皮破裂不明显。后期叶背现椭圆形深褐色冬孢子堆。

3、秆锈病。近年发生较轻。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危害叶片和穗。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常连接成大斑,表皮易破裂。小麦近成熟时,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

小麦锈病的药剂防治方法:小麦孕穗期条锈始病期开始用药,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用2-3次。孕穗至抽穗期叶锈病叶率达5%时开始第一次用药。开花至乳熟期秆锈病秆率达5%时,在前期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用药基础上,适期用药,视病情,隔5-7天再防治一次。可亩用12.5%氟环唑(欧博、欧得)30-50ml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法砣)60-70ml43%戊唑醇12-15ml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

(四)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茎和穗子。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位叶受害重于上位叶。叶面生有一层白粉状霉,后期变为灰白色、灰褐色,其中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连结成片,上面长满霉层。白粉病常导致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在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实施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参照小麦锈病。

(五)蚜虫

小麦蚜虫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麦蚜刺吸麦株汁液,致使叶片变黄,生长缓慢,冬前不起苗,后期影响千粒重及产量。麦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无翅成、若蚜越冬。年后气温升高,小麦拔节,蚜量快速增长,小麦抽穗时,蚜量达高峰,且一直维持到5月上中旬。

危害我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三种蚜虫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不同,为害部位也有差异。

药剂防治方法:可亩用22%氟啶虫胺腈(特福力)10ml50%吡蚜酮(顶峰)10-15g70%吡虫啉 5g等,加水30kg稀释喷雾。

(六)麦蜘蛛

麦蜘蛛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两者均刺吸汁液危害,受害小麦叶片发黄、矮小,严重时整株干枯。

麦圆蜘蛛,年发生2-3代,以成螨和卵越冬。当日平均温度达4-8时,开始活动,卵渐孵化,危害盛期在冬前苗期、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气候干旱有利其发生。麦长腿蜘蛛,年发生3-4代,以卵和成螨越冬。当日平均温度达8℃时,成螨开始活动,卵渐孵化。4月中下旬为一代成螨盛期。

药剂防治方法:可亩用3%阿维菌素20-25ml,也可选用15%哒螨灵或阿维·哒螨灵等,加水稀释喷雾。

(七)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红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达10℃时,遇足够的水分,穿破休眠体成为活动幼虫上升至1-2寸表土层。当10厘米土温达15℃时,历时10天左右蛹期,羽化为成虫。小麦抽穗时,成虫大多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幼虫为害期约15-20天。

药剂防治方法:成虫盛期每10幅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进行防治。每亩用2.5%功喜(高效氯氟氰菊酯)40ml2.5%劲彪(高效氟氯氰菊酯)30-40ml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40ml,加水30kg于成虫盛期喷雾防治。

二、注意气象灾害的预防

孕穗期的小麦,组织内含水量提高,可溶性物浓度降低,抵抗低温的能力弱于营养生长期,尤其是处于四分体形成期的穗分化阶段,是小麦对低温冷害最敏感的时期,一般5℃以下的温度就可对其造成危害,此时我省正处于晚春的4月上、中旬,气温变化较大,常有冷空气入侵,一些不耐寒品种或长势弱抗逆能力差的田块,是受害的主要对象。

小麦进入孕穗期,若遇强度“倒春寒”,幼穗常遭到伤害,抽穗后表现为空颖、不完整穗或部分白穗,旗叶叶尖干枯,叶片发黄。这类情况多发生在4月上、中旬,如20184月上旬的倒春寒,就对正处于这个生育阶段的小麦产生了影响,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预防低温冷害,每亩选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以增强植株抗性。

如发生低温冷害或晚霜冻害,要抓紧补救。小麦自身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受冻后,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预防病虫害,保根护叶,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确保群体产量。对受害麦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亩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或五禾丰牌磷酸二氢钾100g,对水30kg进行叶面喷施,促使小麦快速恢复生长。

三、搞好肥水管理

去冬今春的不良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苗情差异较大,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对未施拔节肥或孕穗期上部叶片明显发黄的麦田,可结合小雨天气酌施氮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长势正常田块不宜追施氮肥。对抽穗后群体叶片发黄、叶尖发干的田块,每亩可选用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6g或辉隆宝50ml益施帮(冠无双)30-40ml或五禾丰牌磷酸二氢钾100g,对水喷施。

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大,若生理缺水,会加速根系衰老,易形成早衰。淮北麦区部分地块若遇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可适当补墒。江淮和沿江江南麦区若出现雨日多、雨量大,田间水分过饱和状况,要注意清沟沥水,做到沟沟相通,雨住田干,确保根系活力。

四、扎实开展“一喷三防”,综合防控后期灾害

 “一喷三防”是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间,通过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达到防病虫、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倒伏为害,获得优质、高产、高效为目的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见花打药),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兼治锈病、白粉病、穗蚜、吸浆虫等;药后5-7天第二次施药,以补治赤霉病和穗蚜为重点,预防早衰、干热风。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