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2-08-02 浏览次数:2511

稻飞虱俗名火蠓,属同翅目、飞虱科,是我省水稻上的重大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灰飞虱为当地虫源。

一、发生为害特点

稻飞虱危害损失严重,我省1991年、1997年、2005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因加强了防治,控制了危害。褐飞虱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玉米、粟等作物以及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灰飞虱寄生范围较广,有水稻、玉米、麦类、看麦娘、稗草等。稻飞虱除直接为害外,还能传播病毒病。稻飞虱成、若虫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被害处出现褐色条斑,产卵造成伤口。多在田内形成枯萎团,俗称“黄塘”,或引起稻株下部变黑,整片倒伏,俗称“冒穿”。

    二、发生规律

    (一)生活史及习性

1、褐飞虱: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仅在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和福建省的南部以及海南省和台湾省等地以成虫、若虫或卵态在再生稻、落谷苗上正常成活越冬。就全国范围来说,越冬北界约处在1月份12等温线,或冬季极端气温为23的区域,亦即在北纬23026(北回归线)附近。室内试验还表明,各虫态的耐寒能力远较水稻为差,故可将水稻的生存下限温度02℃作为划定褐飞虱在我国越冬北界的温度指标。因此,褐飞虱在安徽省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每年虫源都是从南方稻区迁飞而来。在我国东半部,3月下旬至5月褐飞虱随西南气流由北纬190以南的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区迁入,主降在我国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这些地区6月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南岭稻区,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中旬从南岭稻区迁入长江流域,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双季早稻成熟时,迁至江淮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及江淮单季中稻成熟时长翅型成虫随南向气流向南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向更南地区回迁。褐飞虱属于热带性的飞虱种类,在它的发育进程中不存在真正的滞育,因此,在各地的每年发生代数,随着地理纬度和年总积温值而异。褐飞虱在安徽省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

褐飞虱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喜荫湿环境,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当温暖高温、营养条件好(如水稻孕穗期),短翅型成虫出现多;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如水稻黄熟期),长翅型成虫出现多。短翅型成虫比长翅型成虫寿命长35天,而产卵前期却短12天,且短翅型成虫雌虫比例大,产卵量高(比长翅型成虫多200粒左右),因此,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即预示着褐飞虱有可能大发生。

    褐飞虱长翅型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以晚间811时扑灯最多,且扑灯的雌虫大多卵巢尚未发育成熟。还有趋嫩绿习性,往往趋向于分蘖盛期至乳熟期、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产卵。成虫羽化后35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可达1015天。每头雌成虫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1000多粒。卵成条产在叶鞘中央肥厚部位,或叶片基部中脉内,产卵痕呈褐色短条斑。卵历期温度在263079天,若虫共5龄;温度在2630时,14龄若虫平均每龄为23天,5龄为34天。

2、白背飞虱:白背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越冬北界约在北纬26°左右。一年发生代数,自北向南递增,安徽每年45代,初始虫源由南方迁入,发生期比褐飞虱早,发生为害盛期是78月份,主要为害一季中稻及早栽双晚。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似,但取食范围比褐飞虱广,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其1次迁飞范围比褐飞虱广。雌虫繁殖能力比褐飞虱差,每头长翅型雌虫可产卵300400粒。成虫有趋光和趋绿性。一般较嫩绿的田块,易诱成虫产卵为害。卵多产于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也有产在叶片基部中脉和茎秆内,尤以下部第2叶鞘内较多。成、若虫多生活于稻丛下部。其栖息部位一般比褐飞虱高,并有部分低龄若虫在幼嫩心叶内取食。3龄前若虫食量小,45龄食量大,为害重。

    白背飞虱各虫态历期因温度而异,大致是:卵的历期在平均温度22时为8.510天,2829时为6天左右;若虫历期在2123时为29-24天,在2930时为1817天;雌成虫寿命为20天左右,产卵前期为46天。

3、灰飞虱:年发生世代数,随各地纬度的降低而增加,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安徽一年发生56代。灰飞虱虽有远距离迁飞迹象.但以当地虫源为主,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的看麦娘、游草等杂草及土缝内越冬。天气晴暖时,越冬若虫仍能在麦苗等寄生上活动取食。田间世代重叠,发生期比褐飞虱、白背飞虱早,初夏56月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单季稻秧田和早栽单季稻。带毒灰飞虱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传播病毒病害损失往往超过其直接刺吸为害。

    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不耐高温,喜通透性好的环境。有趋光、趋嫩绿和趋边行的习性。栖息作物的部位较高,常向田边移动集中。翅型分化比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它各代以长翅型居多。在稻飞虱中,灰飞虱的寄主种类最多。

(二)发生条件

1、气候: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20,对其生长发育和产卵繁殖都不利,尤以高温干旱影响大。因此,盛夏不热,秋后不凉,夏秋多雨,有利于褐飞虱大发生。

    白背飞虱在温度3015时都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是大发生的预兆。

    灰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5左右。高温易引起大量死亡。6月前期雨量适中,后期少雨,常促使大发生。

2、食料:食料因子取决于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生育期及栽培技术。水稻混栽、栽插时期拉长,为褐飞虱迁入虫源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增加了发生为害的机会。褐飞虱、白背飞虱主要发生在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田。杂交稻虫量多,但因茎秆粗壮,比常规稻耐害性强。水稻孕穗到抽穗期最有利于褐飞虱的繁殖为害,黄熟后组织硬化,营养条件差,虫口下降。白背飞虱以分蘖盛期至孕、抽穗期的植株营养最为适宜。施肥不当,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稻飞虱发生为害。

    灰飞虱在进入稻田之前,主要在麦田中取食繁殖,迁入稻田的虫口基数,一般与当地麦田面积呈正相关。

3、天敌: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寄生天敌常见的有褐腰赤眼蜂、稻虱缨小峰等。成虫、若虫期寄生天敌有稻虱螯蜂、线虫、白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瓢虫、步甲及隐翅虫等。天敌对稻飞虱的发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三、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钾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2、保护和利用天敌。前期慎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根据田间天敌与飞虱的数量比确定防治田。另外,稻田养鸭的共生种养模式,对稻飞虱有长期、显著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时期。根据药剂性能和发生程度掌握在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达到防治指标田块及时用药防治。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开展防治;水稻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开展防治;水稻齐穗后百丛有低龄若虫2000头开展防治。

4、药剂选择。初孵若虫高峰期,选择噻嗪酮防治;低龄若虫期选择吡蚜酮、烯啶虫胺防治;低龄若虫以及各种飞虱混合种群,选择吡蚜酮+噻啨酮或乙虫腈防治;田间无水情况下,选用敌敌畏撒毒土防治。

5、防治方法。初孵若虫期每亩用20\%准星(噻嗪酮)60,兑水喷雾;低龄若虫期每亩用25\%吡蚜酮40-60,兑水喷雾;世代重叠严重,虫情复杂时,或低龄若虫以及各种飞虱混合种群发生期用50\%双电(噻嗪·吡蚜酮)20-30或10\%酷毙(乙虫腈)4050毫升,兑水喷雾。

6、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兑水45-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每亩80\%敌敌畏300毫升,拌15公斤细潮土或10公斤细砂进行撒施熏杀。施药人员要注意,药剂要充分拌匀,用锹拌,不要用手拌毒土或毒沙;撒施敌敌畏毒土或毒沙时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袖褂、长裤,要利用风向,人往上风走,药往下风刮,严防人员中毒,撒施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利用敌敌畏熏蒸作用,防治稻飞虱。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2年8月2日  

稻飞虱俗名火蠓,属同翅目、飞虱科,是我省水稻上的重大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灰飞虱为当地虫源。

一、发生为害特点

稻飞虱危害损失严重,我省1991年、1997年、2005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因加强了防治,控制了危害。褐飞虱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玉米、粟等作物以及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灰飞虱寄生范围较广,有水稻、玉米、麦类、看麦娘、稗草等。稻飞虱除直接为害外,还能传播病毒病。稻飞虱成、若虫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被害处出现褐色条斑,产卵造成伤口。多在田内形成枯萎团,俗称“黄塘”,或引起稻株下部变黑,整片倒伏,俗称“冒穿”。

    二、发生规律

    (一)生活史及习性

1、褐飞虱: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仅在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和福建省的南部以及海南省和台湾省等地以成虫、若虫或卵态在再生稻、落谷苗上正常成活越冬。就全国范围来说,越冬北界约处在1月份12等温线,或冬季极端气温为23的区域,亦即在北纬23026(北回归线)附近。室内试验还表明,各虫态的耐寒能力远较水稻为差,故可将水稻的生存下限温度02℃作为划定褐飞虱在我国越冬北界的温度指标。因此,褐飞虱在安徽省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每年虫源都是从南方稻区迁飞而来。在我国东半部,3月下旬至5月褐飞虱随西南气流由北纬190以南的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区迁入,主降在我国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这些地区6月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南岭稻区,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中旬从南岭稻区迁入长江流域,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双季早稻成熟时,迁至江淮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及江淮单季中稻成熟时长翅型成虫随南向气流向南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向更南地区回迁。褐飞虱属于热带性的飞虱种类,在它的发育进程中不存在真正的滞育,因此,在各地的每年发生代数,随着地理纬度和年总积温值而异。褐飞虱在安徽省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

褐飞虱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喜荫湿环境,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当温暖高温、营养条件好(如水稻孕穗期),短翅型成虫出现多;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如水稻黄熟期),长翅型成虫出现多。短翅型成虫比长翅型成虫寿命长35天,而产卵前期却短12天,且短翅型成虫雌虫比例大,产卵量高(比长翅型成虫多200粒左右),因此,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即预示着褐飞虱有可能大发生。

    褐飞虱长翅型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以晚间811时扑灯最多,且扑灯的雌虫大多卵巢尚未发育成熟。还有趋嫩绿习性,往往趋向于分蘖盛期至乳熟期、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产卵。成虫羽化后35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可达1015天。每头雌成虫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1000多粒。卵成条产在叶鞘中央肥厚部位,或叶片基部中脉内,产卵痕呈褐色短条斑。卵历期温度在263079天,若虫共5龄;温度在2630时,14龄若虫平均每龄为23天,5龄为34天。

2、白背飞虱:白背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越冬北界约在北纬26°左右。一年发生代数,自北向南递增,安徽每年45代,初始虫源由南方迁入,发生期比褐飞虱早,发生为害盛期是78月份,主要为害一季中稻及早栽双晚。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似,但取食范围比褐飞虱广,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其1次迁飞范围比褐飞虱广。雌虫繁殖能力比褐飞虱差,每头长翅型雌虫可产卵300400粒。成虫有趋光和趋绿性。一般较嫩绿的田块,易诱成虫产卵为害。卵多产于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也有产在叶片基部中脉和茎秆内,尤以下部第2叶鞘内较多。成、若虫多生活于稻丛下部。其栖息部位一般比褐飞虱高,并有部分低龄若虫在幼嫩心叶内取食。3龄前若虫食量小,45龄食量大,为害重。

    白背飞虱各虫态历期因温度而异,大致是:卵的历期在平均温度22时为8.510天,2829时为6天左右;若虫历期在2123时为29-24天,在2930时为1817天;雌成虫寿命为20天左右,产卵前期为46天。

3、灰飞虱:年发生世代数,随各地纬度的降低而增加,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安徽一年发生56代。灰飞虱虽有远距离迁飞迹象.但以当地虫源为主,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的看麦娘、游草等杂草及土缝内越冬。天气晴暖时,越冬若虫仍能在麦苗等寄生上活动取食。田间世代重叠,发生期比褐飞虱、白背飞虱早,初夏56月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单季稻秧田和早栽单季稻。带毒灰飞虱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传播病毒病害损失往往超过其直接刺吸为害。

    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不耐高温,喜通透性好的环境。有趋光、趋嫩绿和趋边行的习性。栖息作物的部位较高,常向田边移动集中。翅型分化比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它各代以长翅型居多。在稻飞虱中,灰飞虱的寄主种类最多。

(二)发生条件

1、气候: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20,对其生长发育和产卵繁殖都不利,尤以高温干旱影响大。因此,盛夏不热,秋后不凉,夏秋多雨,有利于褐飞虱大发生。

    白背飞虱在温度3015时都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是大发生的预兆。

    灰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5左右。高温易引起大量死亡。6月前期雨量适中,后期少雨,常促使大发生。

2、食料:食料因子取决于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生育期及栽培技术。水稻混栽、栽插时期拉长,为褐飞虱迁入虫源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增加了发生为害的机会。褐飞虱、白背飞虱主要发生在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田。杂交稻虫量多,但因茎秆粗壮,比常规稻耐害性强。水稻孕穗到抽穗期最有利于褐飞虱的繁殖为害,黄熟后组织硬化,营养条件差,虫口下降。白背飞虱以分蘖盛期至孕、抽穗期的植株营养最为适宜。施肥不当,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稻飞虱发生为害。

    灰飞虱在进入稻田之前,主要在麦田中取食繁殖,迁入稻田的虫口基数,一般与当地麦田面积呈正相关。

3、天敌: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寄生天敌常见的有褐腰赤眼蜂、稻虱缨小峰等。成虫、若虫期寄生天敌有稻虱螯蜂、线虫、白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瓢虫、步甲及隐翅虫等。天敌对稻飞虱的发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三、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钾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2、保护和利用天敌。前期慎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根据田间天敌与飞虱的数量比确定防治田。另外,稻田养鸭的共生种养模式,对稻飞虱有长期、显著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时期。根据药剂性能和发生程度掌握在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达到防治指标田块及时用药防治。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开展防治;水稻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开展防治;水稻齐穗后百丛有低龄若虫2000头开展防治。

4、药剂选择。初孵若虫高峰期,选择噻嗪酮防治;低龄若虫期选择吡蚜酮、烯啶虫胺防治;低龄若虫以及各种飞虱混合种群,选择吡蚜酮+噻啨酮或乙虫腈防治;田间无水情况下,选用敌敌畏撒毒土防治。

5、防治方法。初孵若虫期每亩用20\%准星(噻嗪酮)60,兑水喷雾;低龄若虫期每亩用25\%吡蚜酮40-60,兑水喷雾;世代重叠严重,虫情复杂时,或低龄若虫以及各种飞虱混合种群发生期用50\%双电(噻嗪·吡蚜酮)20-30或10\%酷毙(乙虫腈)4050毫升,兑水喷雾。

6、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兑水45-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每亩80\%敌敌畏300毫升,拌15公斤细潮土或10公斤细砂进行撒施熏杀。施药人员要注意,药剂要充分拌匀,用锹拌,不要用手拌毒土或毒沙;撒施敌敌畏毒土或毒沙时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袖褂、长裤,要利用风向,人往上风走,药往下风刮,严防人员中毒,撒施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利用敌敌畏熏蒸作用,防治稻飞虱。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2年8月2日